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7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244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172篇
地球物理   231篇
地质学   867篇
海洋学   102篇
天文学   329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4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12.
13.
N -band (10.5 μm) and/or Q -band (20.0 μm) images taken with MANIAC on the ESO/MPI 2.2-m telescope are presented for 31 methanol maser sites and 19 ultracompact (UC) H  ii regions. Most of the maser sites and UC H  ii regions are coincident with mid-infrared (MIR) sources to within the positional uncertainties of ∼ 3 arcsec, consistent with the maser emission being powered by the MIR source. The IRAS source positions, however, do not always coincide with the MIR sources.
Based on an average infrared 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 we deduce that the MIR objects are luminous enough that they should also produce a strong ionizing radiation. Some sources are consistent with stars of later spectral type, but not all can be. A number of maser sites show no detectable radio continuum emission associated with MIR emission, despite a powering source luminous enough potentially to produce an UC H  ii region. Since no signs of an UC H  ii region are detected here, these maser sites might be produced during a very early stage of stellar evolution.
We present objects that show evidence of outflow activity stemming from a maser site, exhibiting CO and/or CS line profiles indicative of outflows coincident with the MIR source. These cases are promising examples of maser sites signposting the earliest stages of high-mass star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4.
张作衡 《地质学报》2008,82(11):1494-1503
本文通过对西天山地区比较典型的达巴特斑岩铜钼矿床矿区范围内出露上的英安岩和花岗斑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对英安岩和流纹斑岩中的锆石进行了SHRIMP U-Pb定年研究,分别获得了315.9±5.9Ma和278.7±5.7Ma。岩石化学、微量以及稀土元素特征表明从英安岩到花岗斑岩,岩体具有明显的分异演化特征和很好的继承性。火山岩和次火山岩的精确定年为准确厘定火山岩形成的时限和地球动力学背景提供了依据。结合已有的Re-Os法获得的矿化年龄,表明晚石炭世末-早二叠世初(278.7±5.7Ma),西天山地区进入板块碰撞-板内伸展阶段,由于板内幔根的部分熔化,造成深源斑岩岩浆侵位,在达巴特矿区形成了由花岗斑岩、流纹斑岩和流纹质凝灰熔岩组成的椭圆形火山机构,并导致相关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16.
赤潮叉角藻18SrDNA和ITS区序列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PCR及克隆测序的方法,对1998年引发渤海赤潮的叉角藻18SrRNAadldey DNAITS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s)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并通过因特网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库中获取甲藻另外15个种的18rDNA序列,以Tetrahymena corlissi作为类群,分别采用Neighbor-Joining和Fitch方法构建甲藻较为一致和可靠的进化树图,探讨具有高度多样性和在分类上争议较多的甲藻各类群之间的形态与分子进化关系。结果表明,Prorocentrum(有2个简单的壳板)出现得较早,而大多数多甲藻目(覆盖着多个壳板)、裸甲藻目(大多数不具壳板)和膝沟藻目的成员较晚出现。另外,对叉角藻ITS区的分析表明,ITS区为高变区,是良好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叉角藻快速鉴定的专一性核酸分子探针的研制。  相似文献   
17.
18.
理县黄土地层与环境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县黄土堆积厚度为7.30 m,可分为S0、S1古土壤层和L1黄土层。光释光结果显示,理县黄土沉积始于末次间冰期,约130 kaBP。磁化率、粒度、碳酸盐含量等经典气候替代指标分析表明,它们可以反映青藏高原东部气候环境变迁。环境记录显示,末次冰期间冰阶(即氧同位素3阶段)期间该区呈现出极端冷湿的气候环境。理县地区气候演化更接近于印度季风强度记录的变化,而与格陵兰冰心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相似性稍差。  相似文献   
19.
环台湾岛海域半日潮波特征的三维模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1997版POM海洋模式,首次应用于环台湾岛海域的潮波数值研究.得到该海域的半日潮波主要为23°N以南西太平洋传来的胁振潮.影响台湾海峡的半日潮波分别由海峡南北口传入的两支潮波,且北支强于南支.福建沿岸湄州湾-兴化湾为最强潮区,其M2分潮最大振幅可达240cm.最强潮流区位于澎湖水道,M2分潮最大潮流达196cm/s.环台湾岛海域潮波潮流水平结构上除海峡北部原有一个圆流点外,还发现另外存在4个新的圆流点.潮流垂直结构上主要为右偏,接近底层处为左偏.  相似文献   
20.
首先对地球首子午线在不同时期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对地球首子午线的严格定义,澄清了地球首子午线即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这一模糊认识。同时,结合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需要,分析了目前IAU推荐的月球首子午线定义和Bryce Walden等人提出的月球首子午线定义的优缺点。最后,对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中坐标系的选择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